看不见的健康威胁:日常饮食起居里的微塑料!研究发现这样应对更安心

时光研究所NMN
2025-08-11
来源:

早上匆匆忙忙用一次性纸杯泡了杯热咖啡,

下午犯困时嚼了片口香糖提神,

傍晚下班顺手买了瓶瓶装水

回家洗碗时用清洁海绵擦了又擦......

这些稀松平常的瞬间,可能都让微塑料悄悄潜入了我们的身体。


图片





01



微塑料藏在哪?


口香糖:2025 年 3 月加州大学研究发现,无论合成还是天然口香糖,咀嚼时都会释放大量微塑料。尤其咀嚼 8 分钟,就能释放出 94% 的微塑料。

图片


一次性纸杯盛热饮:印度理工学院研究显示,热饮倒入一次性纸杯后,约 15 分钟内,杯子会向饮料释放超过 2.5 万个微米级微塑料。

图片


瓶装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指出,每升瓶装水平均含 24 万个塑料颗粒。捏瓶子、反复拧瓶盖时,更容易让微塑料掉入水中。

图片


茶包泡茶:《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发现,尼龙 66 或聚酯材质的茶包,用 95℃热水冲泡 5 分钟,会释放 116 亿个微米级塑料和 31 亿个纳米级塑料颗粒,随茶水进入人体

图片

清洁海绵:同样来自《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显示,清洁海绵每磨损 1 克,就会释放 650 万个微塑料。

图片


蔬菜水果:2020 年意大利科学家检测发现,胡萝卜、生菜、苹果等蔬菜水果中均含微塑料,其中苹果、胡萝卜含量相对更高。

图片






02



吃进微塑料,

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微塑料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能穿透人体屏障(如肠道、血管),沉积在肝脏、血液甚至大脑中,且人体缺乏降解它的机制,会长期蓄积。


心血管风险:

2024 年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学对 257 名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研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显示,58.4% 的患者动脉中含有微塑料

随访 34 个月发现,这些患者因心脏病、中风死亡的风险,是体内无领导小组讨论微塑料患者的 4.53 倍。

图片



神经与骨骼损伤: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微塑料会累积,痴呆症患者脑中含量更高;空军军医大学团队则在骨骼中发现微塑料,它们会干扰骨骼细胞功能,损害骨骼健康。


图片



全身危害:

人体缺乏降解微塑料的机制,长期蓄积可能引发细胞毒性、慢性炎症,还与神经损伤、生殖系统问题等密切相关。


图片





03



如何帮身体减少微塑料?


既然人体无法主动降解微塑料,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方法促进其排出,并减少摄入。


1. 促进排出:这 3 种方法有依据

补充特定益生菌

蓝晶微生物与江南大学团队研究发现,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益生菌,能像 “磁铁” 一样吸附微塑料,形成 “菌 - 塑料团” 随粪便排出。

小鼠实验显示,摄入这些益生菌后,微塑料排泄率提升 34%-36%,肠道残留量减少 60% 以上。

图片

2025 年 2 月,饶驰通与王刚团队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进一步证实,多种乳酸菌(如 DT11、DT22 等)不仅能吸附微塑料并排出,还能修复肠道环境、调节肠道菌群,缓解微塑料毒性。


多出汗

研究发现,16% 的受试者汗液中存在微塑料,说明出汗能帮助排出部分微塑料。日常可通过汗蒸、有氧运动、高温瑜伽等方式促进排汗。

图片



吃富含萝卜硫素的食物:

《自然》子刊研究指出,萝卜硫素能诱导肝脏生成解毒酶,让微塑料及其代谢产物更易溶于水,便于排出。西兰花(尤其是茎)、菜花、球芽甘蓝、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都是优质来源。

图片





2. 减少摄入:从生活细节调整

选对容器:优先用玻璃、陶瓷、不锈钢容器,少用塑料保鲜盒、塑料瓶;避免用塑料盒装热汤热饭(高温易促使塑料释放颗粒)。

饮食注意:少吃过度包装的食品;蔬菜水果清洗时多冲洗几遍,减少表面附着的微塑料。






所长有话说

日常合理补充这些有益菌群,不失为一种简单且有效的防护手段。有这方面需求的也可以后台私信“益生菌”。

而若能搭配多出汗、多吃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再从选容器、洗蔬果等细节处减少微塑料摄入,便能形成一套更全面的“防微”方案。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