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硫因自从上线以来,所长转译了若干最新的有关麦角硫因的相关研究,还有一些动物和人体的临床试验研究。
由于各个研究报告发布的时间不统一,导致转译文章发布的也比较分散。
想着要不集中写个集合吧,基于近一段时间的研究报告,梳理一下麦角硫因的功效。
另外作为补剂,怎么吃,吃多少剂量合适,还有受试者是否有副作用出现,也有参考之处有迹可循。
01
什么是麦角硫因
那就开始吧,还是先给第一次看或者刚开始了解的朋友介绍一下什么是麦角硫因吧。
麦角硫因(Ergothioneine,简称ET或EGT)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抗氧化剂,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人体必需氨基酸组氨酸的衍生物[1]。
核心结构:保留组氨酸的咪唑环(含氮五元环),但其中一个氮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形成2-巯基组氨酸结构。
附加基团:组氨酸的α-氨基与甜菜碱(三甲基甘氨酸)通过硫醚键连接,形成独特的硫代甜菜碱衍生物。
这样的分子结构就决定了麦角硫因拥有超强的抗氧化能力:
首先,这个硫代咪唑环结构中的硫醇基具有强还原型,能够通过提供氢原子(H·)或电子中和自由基,如羟自由基(·OH)、过氧化自由基(LOO·)等[2] 。
反应示例:
硫醇基将氢原子转移给自由基,自身生成较稳定的硫自由基(ET-S·),终止自由基链式反应。
而这个硫自由基(ET-S·)可通过共振稳定化,避免进一步引发氧化反应。
相比另一个知名抗氧化剂谷胱甘肽,谷胱甘肽的巯基(-SH)生成的硫自由基(GS·)稳定性较低,易引发次级氧化反应,
而麦角硫因的硫自由基更稳定,抗氧化能力更持久。
再说这个硫醇基(-SH),可以螯合过渡金属离子比如Cu²⁺、Fe²⁺,间接减少自由基的生成。
例如,麦角硫因螯合Fe²⁺生成Fe-ET复合物,实际上就是消耗了Fe²⁺,Fe²⁺在体内容易产生芬顿反应,自行生成羟基自由基。而麦角硫因能将芬顿反应从源头掐死。
除此之外,麦角硫因还能有效清除单线态氧(¹O₂)、超氧阴离子(O₂•⁻)、过氧化氢(H₂O₂)、过氧亚硝基(ONOO⁻)、次氯酸(ClO⁻)等活性氧/氮物种(ROS/RNS)[2][3][4][5]
具体的就不一一列举了,可能看到这已经有点绕了,
总而言是就是麦角硫因因为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而拥有范围相当广的抗氧化杀伤能力。
有兴趣可以根据报告去慢慢看。
麦角硫因自身作为优秀的抗氧化战士,同时还协同其它系统,共同抗氧化
比如:
激活内源性抗氧化通路:
通过KEAP1/NRF2信号通路上调血红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NQO1)等抗氧化酶的表达。
与谷胱甘肽(GSH)协同:
在细胞内与GSH共同维持氧化还原平衡,提升整体抗氧化能力。
能进入线粒体的麦角硫因:
还没结束,麦角硫因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可能是目前较少能进入线粒体的抗氧化成分。
线粒体具有外膜和内膜双层磷脂分子层结构,因此对物质的通透性具有严格的筛选。
而已有研究表明,麦角硫因是可以在线粒体内积累的,但具体是如何进入线粒体目前尚不明确。
有假说认为:
被动扩散:
麦角硫因的小分子特性(分子量229.3 Da)和两亲性可能允许其通过线粒体外膜扩散。
线粒体膜转运蛋白:
推测存在类似OCTN1的转运体或阳离子交换机制,但目前尚未鉴定出特异性转运蛋白。[6]
02
麦角硫因强大的抗氧化能力
很多人说这个成分抗氧化能力强,是另外一个成分的多少倍。
好像抗氧化这个可以用数字简单量化一样。
但目前都没有统一官方的评判标准,我之前写过一篇倒是可以参考:
里面我提供了从3个维度参考评估某种成分的抗氧化性:
效率,靶向性,稳定性
根据这三个维度,正好可以小结一下麦角硫因的抗氧化能力。
效率
事实上麦角硫因在这三项中表现的都很好,
效率上麦角硫因能与多种活性氧物种(ROS)和活性氮物种(RNS)发生反应,
如过氧化氢(H₂O₂)、超氧化物(O₂⁻)、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¹O₂)、臭氧(O₃)、过氧化物、次氯酸(HClO)和过氧亚硝酸盐(ONOO⁻)等
靶向性
靶向性上麦角硫因在小肠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OCTN1(也称SLC22A4)。这种蛋白在肠道、肾脏和大脑等组织高表达,并专属结合麦角硫因。[5]
麦角硫因被吸收后,广泛分布多种重要器官和组织,例如小脑区域,皮肤[7],肝脏,肾脏,心脏[5]还有肌肉[8]
稳定性
最后稳定性,前文提了麦角硫因抗氧化后的硫自由基很稳定,不会进一步到处搞”破坏“,另外麦角硫因的半衰期长,可在人体内长期停留[7]。
在一个人体临床试验报告中显示,在口服麦角硫因后,血液浓度在摄入后逐步提高,约到4周达到稳态,且停药后仍能在血液中持续检测到[7]
如果看到这还感觉比较混乱,可以再看下下面这个简单概括版的思维导图。
(想了解更多麦角硫因信息?点击下方卡片,后台回复 “麦角硫因” 即可)
03
麦角硫因如何使用,每日剂量?
那具体落实到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吃,每日的剂量应该是多少?
麦角硫因目前没有官方的推荐摄入量,除了日常补充以外,基于抗氧化效用目的可能剂量又不一样,
最好的方法就是参考已经公布了的人体临床试验,
这是完全根据真实情况来安排剂量和服用方式的。
顺便也可以捋一下功效。
人体临床试验1
发表在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的研究麦角硫因改善人类睡眠困难的机制与效果。
研究选了100位日本40-75岁的受试者。
基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他们分总都大于等于6,
也就是睡眠质量比较差。
麦角硫因实验组每天服用25m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试验持续4周
结果显示: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有所改善,其中的“睡眠困难”子项,麦角硫因组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0.05)。
另外通过脑电图客观指标来看
睡眠连续性:
麦角硫因组入睡后觉醒时间和晨间觉醒次数显著减(p<0.05)
代谢物变化观察:
抗氧化物质:β-隐黄质(p<0.001)和辅酶Q10(p<0.001)水平显著升高。
副作用:在试验期间未报告与麦角硫因相关的严重不事件。
人体临床试验2
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过试图探究麦角硫因对延缓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衰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有趣的是,这次受试者全部找的在新加坡的华裔,几乎跟我们没有区别了,本来是计划找100位受试者,但刚好因为疫情原因,最终找了19位60-90岁有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
麦角硫因组口服25mg胶囊,每周一,三,五服用3次,试验持续12个月,而对照组则服用外观相同的安慰剂。
这是首次也是目前为止受试者试验时间最久的一次,长达1年时间。考虑到老人们的安全性,还有麦角硫因本身半衰期与体内积累特性(之前有过健康成人口服麦角硫因后血浆浓度在24小时内仅下降约30%),最终决定让受试者一周服用3次。
结果主要发现:
在安全性上,每3个月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12个月内未出现血液,肝肾或代谢指标异常。
认知功能上:
麦角硫因组在即时回忆(p=0.007)和延迟回忆(p=0.002)中显著优于基线,安慰剂组无改善。
人体临床试验3
其实麦角硫因除了作为抗衰抗氧化产品流行于市面上以外,大家更多更早认识到麦角硫因可能是在护肤品上。
很多高端产品会主打一些概念性麦角硫因成分添加,主打皮肤美白抗衰功效。
24年发表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医学前沿》的报告就是探究麦角硫因对皮肤保湿功能及面部状况的影响
研究选取了80名20-64岁的健康女性,每日摄入含25mg麦角硫因的平菇片,持续12周。
结果显示:
皮肤保湿功能改善:
太阳穴:8周时麦角硫因组皮肤水分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5)
前臂:麦角硫因组在8周和12周时水分含量显著提升(vs.基线,p<0.05)。
面部评分优化:
12周时麦角硫因组皱纹(p=0.016)和纹理评分(p=0.034)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紫外线斑评分亦有改善趋势。
血浆麦角硫因浓度变化:
麦角硫因组血浆麦角硫因浓度从基线3.4μM升至12周15.9μM(4.7倍,p<0.05),安慰剂组无显著变化。
相关性:血浆麦角硫因浓度与前臂皮肤水分正相关(r=0.168, p=0.038)
安全性: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血液生化指标无异常。
这里给目前为止能找到公布出来的人体临床试验做个小节,可以看到剂量在25mg的时候没有严重不良反应。
04
麦角硫因安全吗?
安全性上,欧盟是最先发布麦角硫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声明,2017年批准为新食品配料,作为膳食补充剂,规定一般人群每天30mg,3岁以上儿童每天20mg,并禁用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2019年,美国食药监局(FDA)认可了麦角硫因的安全性(GRAS),从此麦角硫因在欧美和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都可以用于普通食品中。
FDA好像做过一个剂量是50mg的人体试验,有但是我没有找到具体的出处,后面找到了也会分享出来。如果说副作用就是高剂量补充带来的,跟NMN一样,高剂量可能会带来消化系统不适,恶心腹泻。
目前来说30mg以内是合理的日常补充剂量。
05
麦角硫因与其它成分的协同作用
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连串的通路反应组合的,所以营养师们一直在强调膳食均衡,所有的人体必需营养物质补充都要到位,多一点,少一点,都是不理想的。
比如说补钙,最早的认知就是单纯吃钙片,后面会考虑到钙的哪种化合形式更容易被吸收,又了解到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吸收钙进入血液中,这还不够,还需要维生素K把血液中的钙抓到骨骼里去。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骨骼的主要成分除了钙还有磷,钙磷的动态平衡又需要镁通过调节激素和酶的活性来确保,等等等等。
麦角硫因也一样,我们知道麦角硫因独特之处就是能在线粒体内积累抗氧化,而且麦角硫因自身也能产生NAD+
我们可以顺着“修复线粒体”还有“NAD+”这两个线索,首先就是NMN,我之前已经写了很多了:
线粒体产生能量的通路主要在三羧酸循环(TCA循环)完成,产生ATP,提供生物合成的原料,是糖,氨基酸和脂肪酸最后的共同分解途径。
顺着这个循环:
作为电子传递枢纽和代谢调控核心的NAD+
作为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关键成分的辅酶Q10
参与300多种酶系统的辅助因子,同时参与所有腺苷三磷酸(ATP)依赖的反应的镁
中和循环中产生自由基的谷胱甘肽
在“修复线粒体”这条路线上
有刺激线粒体生物发生,增加线粒体数量的PQQ
有促进线粒体自噬和能量代谢的白藜芦醇
类黄酮物质,改善线粒体膜电位的槲皮素
上调Nrf2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的姜黄素等等。
06
麦角硫因如何获取
最后,在哪些天然食物中也能获取麦角硫因呢?
最常见易获取的而且也是含量最高的就是蘑菇类:
其中杏鲍菇,香菇,平菇,牛肝菌,金针菇的含量比较突出。
其它的比如黑豆和红豆,燕麦也含有,但是含量没有蘑菇高。
另外因为麦角硫因分子中的硫代咪唑环结构赋予了它独特的热稳定性[2],研究表明在高温瞬间处理(140℃/2秒)麦角硫因的保留率大于95%。长时间加热比如炖煮(80℃/4小时)麦角硫因的保留率仍有80%[2]
所以想要通过食补麦角硫因的话蘑菇可以大胆吃起来!
所长有话说:
麦角硫因产品其实目前还不多,大部分用于外敷添加。但是不同于NMN,麦角硫因的原料生产和加工在国内可能比海外要更成熟。国内原料生产生早已有布局投研麦角硫因的生产和加工,让原料成本降到民用的水平,如有产品问题也可以加我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