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褪黑素,大家首先想到的一般都是“调节睡眠的天然激素”,是很多人应对失眠的“救星”。
但褪黑素其实早在20年前就被科学家发现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只是一直未解开它与皮肤衰老的深层联系。
2025年3月27日,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xperimental Gerontology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衰老皮肤中的线粒体自噬、脯氨酸合成关键酶NADK2以及脯氨酸和胶原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而补充褪黑素可以有效上调线粒体自噬水平,恢复脯氨酸合成,从而改善皮肤衰老。
01
锁定 40 + 皮肤衰老的“关键信号”
研究人员先从人体观察入手,招募了 200 名 18-60 岁的健康女性,按年龄分为 5 组(<21 岁、21-30 岁、31-40 岁、41-50 岁、>50 岁),用专业仪器检测皮肤 “衰老指标”:
1、直观变化:40 岁后皮肤明显 “缩水”—— 角质层含水量(SCWC)从 25% 降至 18%,摸起来更干燥粗糙;弹性值下降 30%,像气球泄了气般松垮。
2、深层损伤:40 岁以上人群真皮层厚度变薄 20%,胶原蛋白纤维从 “紧密编织的弹簧网” 变成 “松散的棉线”,负责生产胶原蛋白的 “工厂细胞”数量减少 40%。
3、线粒体预警:衰老皮肤中的线粒体自噬效率降低 60%,关键酶 NADK2活性下降 40%,自由基水平则飙升 80%。
02
验证褪黑素的 “抗衰魔力”
为了确认褪黑素能否逆转这些衰老迹象,研究团队选取 18 个月大的小鼠(相当于人类 50-60 岁),与 6 个月大的年轻小鼠(相当于人类 20-30 岁)对比,发现衰老小鼠皮肤明显松弛、皱纹深且密集,胶原蛋白含量比年轻小鼠少 45%。
给衰老小鼠腹腔注射褪黑素(10mg/kg/ 天),持续 8 周后,发现:
1、外观改善:皮肤皱纹减少 30%,弹性恢复至年轻小鼠的 80%,触摸质感更紧实;
2、指标回升:真皮层胶原蛋白含量增加 55%,脯氨酸水平恢复至年轻组的 90%,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 LC3-II/LC3-I 比值(自噬活性指标)从 0.5 升至 1.2,接近年轻小鼠水平;
3、线粒体修复:电镜观察发现,衰老小鼠的线粒体原本像 “漏气的破轮胎”,补充褪黑素后,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2)表达上调,重新形成 “连贯的能量网络”,自由基水平下降 60%。
03
褪黑素如何“逆龄”?
1
修复线粒体:激活细胞“垃圾清理系统”
1、线粒体自噬增强:褪黑素通过激活PINK1-Parkin信号通路,促进受损线粒体的识别和降解。就像给手机定期清理缓存,让线粒体恢复高效运作。
2、裂变与融合平衡:衰老皮肤中线粒体裂变(分裂)过度,导致碎片化;褪黑素可上调线粒体融合蛋白,恢复线粒体网络结构。
2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1、脯氨酸合成恢复:线粒体中的NADK2酶是脯氨酸合成的关键,40岁后其活性下降约40%。褪黑素通过提升线粒体NADPH水平,激活NADK2,使脯氨酸产量增加50%以上。
2、胶原纤维重塑:脯氨酸是胶原蛋白的核心成分,补充后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使皮肤厚度增加15%-20%。
3
抗氧化抗炎:双效保护屏障
1、清除自由基:褪黑素直接中和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₂⁻),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C的2倍。
2、抑制炎症因子:减少TNF-α、IL-6等促炎因子释放,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防止胶原蛋白降解。
总结:
这项研究首次将褪黑素的“助眠功能”与“抗衰机制”串联起来 —— 当我们补充褪黑素改善睡眠时,它同时在皮肤细胞内启动了“双重修复”:
▶夜间修复 1.0:帮大脑进入深度睡眠,调节整体代谢节律;
▶细胞修复 2.0:激活线粒体自噬,清除自由基,恢复脯氨酸 - 胶原蛋白合成通路,让皮肤在睡眠中完成 “逆龄更新”。
这也解释了为何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即使外用昂贵护肤品,皮肤依然暗沉松弛 —— 因为衰老的“根源开关”,藏在细胞的线粒体里,而褪黑素正是撬动这个开关的 “钥匙”。
所长有话说:
褪黑素本质是人体自身分泌的激素,长期外源补充可能干扰自身生物钟调节,过量褪黑素可能抑制松果体自主分泌功能,反而影响睡眠质量。尤其对于 40 岁以上人群,若合并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问题或正在服用慢性病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需格外谨慎,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评估个体适用性,避免激素失衡或药物相互作用。